
富,真的不能过三代?
家族企业财富,是否无法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承先企后》企业论坛,邀请了马六甲闻名企业一代、二代和三代,针对传承的课题进行讨论与分享。该论坛是第一届《承先企后》马六甲企业传承游学团的活动单元之一。
分享嘉宾分别是:Jaya Mata第一代创办人陈天利(陈总)、王必成(马六甲)有限公司第二代继承人王天锐,以及佳必多祖传海鲜小吃(马六甲驰名Longkang Siham)第三代继承人雷大勇。
企业一代、二代、三代聚首,各自分享本身在于传承、继承和再传承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笔者在这里整理了论坛的内容重点,让大家对企业传承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左起):SOMO集团主席社长赫奇、陈天利、王天锐、雷大勇。
谈家族企业的起源
陈天利:公司成立于1987年,于1990年推出第一代Jaya Mata磨刀石,并逐渐将产品扩大至棕油收割刀、香蕉收割刀、家用刀具等。为了让民众近距离感受刀光剑影的魅力,我花了约3年时间,与团队精心打造了刀故事馆(Jaya Mata Knife Story),并于2021 年正式开放给民众参观。
王天锐:公司由先父王必成于1978年成立,主要向民众和中小型企业收集可再循环物品,进行分类、集中后送往再循环使用。在接手了家族生意以后,除了维持传统的旧物品回收生意,我们也在数年前应客户要求,回收具再售价值的家具和二手货,再转手出售。作为二手商,我们推崇环保3R原则,即Reuse、Reduce、Recycle。
雷大勇:佳必多祖传海鲜小吃创立于1967年,现在已经传承至第三代,是马六甲历史最悠久的Longkang Siham。一开始时,由于营业地点靠近Capitol戏院,因此就以“佳必多”命名;正巧档口旁有几条小水沟,许多食客都慕名前来体验在后巷吃水煮鲜蛤的独特经历,久而久之,Longkang Siham之名就不胫而走了。
谈传承
陈天利:在马来西亚,大约有70%属于家族企业,然而传承到第三代过后,可以延续的下去的却不到3%。在我看来,品牌是一个传承,要做到有效传承,企业本身的品质必须做得好;我本身依然活跃于企业界,看到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出改变,就像人类一样,企业也会老化,要确保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跟上趋势做出改变。
我对于传承的看法很简单,那就是要让下一代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如果连你自己都看不见这一切,你也不会想要将企业传承给下一代,对吧?
总的来说,传承就是把品牌做好,让下一代看见希望,除了改变,还是改变。
王天锐: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爸爸去工厂,在一堆旧书中翻挖,找出我喜欢看的书本;那时,我从未想过要接手爸爸的生意,然而命运自有安排,我在25岁时正式接手家族生意。
当年,爸爸(王必成)在马六甲是闻人,如今20年过去,公司还在,爸爸的名声还在,很多人还是记得王必成这个名字,所以生意得以持续,就像陈总所说的,品牌和希望是企业传承的关键因素。
雷大勇:我跟天锐一样,小时候总爱在档口帮忙,边做边玩,却从未想过有天会接手家族生意。后来,在大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职场遇上一些挑战,再加上第二个孩子出世,就萌生离职的念头。
当时,生意是由父母在经营,其实在做出回来的决定之前,我也考虑了好些问题,比如说生意营收是否能够承担一家人的开销,在一番考量之后,我还是决定回到马六甲接手家族生意。
说到传承的问题,身为家族企业第三代,如果你问我是否会有焦虑感,暂时还未想得太长远,毕竟要将企业传承给第四代,还得看孩子是否有意愿接手;至于目前,我会专注于将生意和品牌尽力做好,那么即使将来真的到了传承的时候,也会像陈总所说的,下一代会看见希望、看见未来。
下一篇,陈总、天锐和大勇将与我们分享在企业传承方面所面对的挑战,以及他们在经营家族企业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改变,敬请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