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定谦
最近一个让大家都关心的消息,就是政府宣布了两项 “舒缓民怨” 的措施:
第一,所有年满 18 岁的公民都能获得 100 令吉现金援助;
第二,RON95 汽油的零售价格从 2.05 令吉调低到 1.99 令吉。
很多人听到消息之后,第一反应是 “终于有点喘息空间”。毕竟,过去一两年,大家去巴刹买菜、付学费、缴电费,都感觉钱包越来越薄。可是,另一种声音也很快出现:“这不就是止痛药吗?发一百令吉能撑多久?油价降个几分,真的能改变生活压力吗?”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补贴总是 “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马来西亚长期以来依赖补贴政策,尤其是燃油补贴。它的好处显而易见 —— 立竿见影,人人受惠。但问题也同样明显:成本太高,而且并不精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燃油补贴每年耗费数百亿令吉,而这笔钱其实很多都流向了不需要补贴的人。例如,你开豪车,加满一箱油,也同样享有补贴。
这就像是 “全民派红包”,听起来很公平,但实际上对最需要帮助的群体(B40 低收入群体)并没有特别的照顾。久而久之,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却没能真正解决生活成本高企的问题。
国际借鉴:他国如何应对高生活成本
别的国家怎么处理类似的难题?我们可以参考几个例子:
- 印尼:在 2014 年开始逐步取消普遍性燃油补贴,转而通过 “社会保障卡” 和数码钱包,把补贴精准发放给低收入家庭。这样一来,中高收入群体少了 “搭便车” 的机会,政府也减轻了财政负担。
- 新加坡:补贴不多,但公共服务做得很到位。比如政府大规模提供公共住房,让房价相对可控;医疗和教育体系也有不同层级的补贴。这种方式不是直接 “送钱”,但能有效降低长期开销。
- 英国与欧盟:在能源价格暴涨时,政府的补贴措施往往和转型挂钩。例如,鼓励民众更换节能家电、加速绿色能源投资,把危机转化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机会。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补贴不只是 “发钱” 这么简单,它完全可以和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补贴之后,马来西亚该往哪走?
回到马来西亚,政府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 “安抚民怨” 和 “维持财政健康” 之间找到平衡。
短期内,人民确实需要喘息空间,这一点没有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马来西亚不能永远停留在 “发红包” 的逻辑里。这里有几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 精准补贴:政府可以善用大数据和 MyKad 系统,把补贴集中在真正需要的群体身上。例如,只对收入低于某个水平的家庭提供现金援助或油价补贴,而不是一刀切。这样,财政资源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 结构性减负:补贴只是缓解表面问题,真正的压力来自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要让人民长期感到 “日子好过一点”,政府需要在这些领域下功夫。比如,提升公共交通,让更多人少开车;加强公共医疗,让家庭少担心医疗账单。
- 补贴与改革挂钩:发补贴的时候,可以顺便推动长期升级。比如,把现金援助和 “节能家电换购计划” 结合起来;或是在提供汽油补贴的同时,增加对电动车购置的优惠。这样,短期救济和长期转型就能相辅相成。
财政稳健与民生保障的双考验
马来西亚的高生活成本问题,并不是一张支票就能解决的。人民的诉求是真实的:吃饭太贵、买房太难、教育和医疗开销越来越重。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在安抚情绪和推动改革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换句话说,补贴当然重要,但它不能是唯一的工具。真正的挑战是,能不能把补贴变成 “搭桥” 的工具,把短期的纾困和长期的结构性改革衔接起来。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马来西亚就不会陷入 “补贴 – 赤字 – 再补贴” 的恶性循环,而是能逐步建立一个更稳健、更公平的经济体系。
补贴是止痛药,但只有改革,才是根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