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M.CACA: 马六甲的文化创意艺术新引擎
在马来西亚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景观中,马六甲(Melaka)以其多元种族、丰富 传统与世界遗产城的身份,吸引无数游客与文化爱好者。 而在这座古城里,有一个新兴的民间力量正逐渐崭露头角 —— 马六甲文化与创意艺 术协会(Melaka Culture & Creative Arts Association,简称 M.CACA/甲文创艺)。 组织背景与定位 M.CACA 是一个民间艺术与文化组织,全名为 “Melaka Creative Arts & Culture  Association”。根据公开资料,其注册号为 PPM-027-04-16112020,表明为正式注册的文化创意协会。   协会主张通过文化与创意艺术活动,连接历史与当代,唤醒城市文化意识,并使古城 马六甲的文化遗产不只是“被保存”“被看见”,更被生活化、被体验、被参与。 他们希望让本地与外来旅人,不只是“来拍照”,而是“走进古迹、走近社区、体验文化”。 一群“闯艺”的人,让文化不只是看风景 M.CACA 的创办成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马六甲青年——艺术家、导览员、表演 者、手作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文化不是被参观的,是被生活的。” 于是,他们办起了“闯艺·文化生活营(Cult Arts Life Camp)”, 邀请全国的年轻人来马六甲,不是打卡古迹,而是“穿越毛甲(Melaka)”—— 走进打铁街,看铁匠的锤声;走进娘惹厨房,闻香料的故事; 晚上,还要在河边表演、唱歌、聊天,谈历史、谈梦想。 听起来像露营?不,他们说这叫“文化体验实验”。 城市导览,不止带你走,还带你“懂”   M.CACA 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是他们的 “City Walk 城市漫步计划”。 这可不是一般的导览,而是一场融合故事与表演的“城市剧场”。 他们会带着你穿过鸡场街、三宝山、荷兰红屋, 边走边讲故事,有时还会突然出现一段现场表演—— 有人唱老南洋的歌,有人演旧时打铁匠的小剧,有人讲外婆的娘惹爱情故事。 “我们希望大家不只是‘看到’,而是‘感受到’。” 这是 M.CACA 创办人最常说的一句话。 这趟 City Walk 走下来,游客常常说一句:“原来马六甲不是古城,是活的。” 文创市集,让老街变成年轻的舞台 周末走在打铁街(Jalan Tukang Besi),你可能会遇到一场市集。 摊主卖的不是批发货,而是他们亲手做的:木雕钥匙扣、娘惹布手提袋、以古城为主题的明信片。 现场还有人唱歌,有人在街角作画。 游客、居民、艺术家混在一起,像是一场轻松的街头嘉年华。 那就是 M.CACA 发起的 “Heritage Creative Market”。 他们希望让文创不只是展览里的高端艺术,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日常生活。 就像他们说的:“文化不是博物馆,而是每一个笑着摆摊的人。” 古城新能量:从本地到国际 M.CACA 成立于 2020 年,至今不过几年,但已经被越来越多媒体与政府单位看见。 他们与旅游局合作导览项目,也和学校合办青年文化营。 有趣的是,他们还与艺术团体、音乐人、独立书店合作, 打造“文化走读 + 艺术表演 + 在地品牌”的混合体验—— 让马六甲的文化,不只是历史名词,而是一种正在呼吸的生活。 城市不是被修复的,是被理解的 M.CACA 的成员常说,他们做的事,不是“修复文化”,而是“理解文化”。 他们不想让古迹只是“拍照景点”,而是“生活的故事”。 在他们的活动里,你会看到老一辈的手艺人、年轻的摄影师、游客与居民一起笑着 走、一起唱、一起创作。 这就是他们的理想画面。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活文化”。 写在最后:他们让古城变得年轻了 马六甲的历史有六百年, 但 M.CACA 让这座城市,多了一份年轻的温度。 他们用艺术让古迹重新被看见, 用创意让传统重新被喜欢, 也用笑声让“文化”重新变得亲近。 下次你来马六甲, 除了喝椰糖咖啡、拍红屋照片, 不妨跟着 M.CACA 走一趟—— 也许你会发现, 原来这座古城的心跳,还在跳动。 图:取自M.CACA面子书及网络
什么是 M&A?——企业成长的“第二条赛道”  
在商业世界里,有两种成长方式。 一种是靠“自己做大”,一步步扩大市场、增加客户、提升利润; 另一种是靠“并购别人”,直接买下或合并其他公司——这,就是 M&A。 M&A 是什么? M&A 是英文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的缩写,中文通常译作 “并购”。 它由两部分组成:  Merger(合并):指两家公司合为一体,成为新的公司。例如 A 公司 和 B 公司合并后,成立新的 AB 集团。  Acquisition(收购):指一家公司买下另一家公司多数股权,让对方成 为子公司或部门。例如 A 公司收购 B 公司,B 继续存在但由 A 控制。 简单来说,M&A 就是用“资本”取代“时间”的成长方式。 为什么企业要做并购? 并购的动机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扩大市场与规模 比如一家食品公司收购另一家区域品牌,就能快速拿下更多市场份额。 获取新技术或产品 例如大企业收购创新型初创公司,补足自己在AI、区块链、绿色科技等领域的短板。 降低竞争与成本 通过合并,企业可以减少竞争者、共享渠道、集中资源,提高整体效率。 进入新市场或新国家 比如马来西亚企业通过并购印尼或越南的公司,直接进入东盟市场。 提升企业估值与品牌影响力 并购有时是一种“资本叙事”——让市场看到企业的成长雄心与整合能力,从而提升股 价与品牌信任度。 M&A 是怎么进行的? 一个完整的 M&A 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战略规划(Strategy) 确定为什么要并购、目标是什么、预算多少。 目标筛选(Target Identification) 寻找符合战略目标的公司,例如同行业、上下游或新领域企业。 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审查目标公司的财务、法律、税务、人事、运营等状况,确保没有“隐藏问题”。 谈判与估值(Negotiation & Valuation) 双方谈价格、条件和未来合作模式。 签署与整合(Signing & Integration) 完成收购后,进入最关键的阶段——“文化与运营整合”。很多并购失败都发生在这一步。 并购不是“有钱就行”   很多人以为并购只是“有钱买公司”,其实远非如此。 并购更像是一场“婚姻”,不仅要看财务是否合适,还要看文化是否兼容、团队是否能 融合。 全球研究显示,超过 60% 的并购在3年内未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整合失败: 员工离职、客户流失、系统不兼容、文化冲突……这些都可能让看似完美的并购,变 成昂贵的教训。 马来西亚企业的并购趋势 近年来,马来西亚企业在区域并购中越来越活跃:  大型企业(如国油、国能、顶级手套)通过并购强化全球布局。  中小企业开始用并购方式进入新领域,如电商、绿色能源、教育培训 等。  政府也鼓励企业通过 M&A 实现“规模化成长”,提升国际竞争力。 尤其在 东盟一体化 和 数字经济 浪潮中,M&A 已成为企业加速成长的“战略捷径”。 并购,是商业的高级游戏 M&A 是资本的语言,也是企业战略的最高形式。它不仅考验资金实力,更考验企业 家的眼光、判断力与整合能力。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买一家公司容易,融入它的灵魂才难。” 对想要在区域市场立足的马来西亚企业而言,懂得 M&A,不只是会收购,更是要懂 得“合”与“融”,这才是真正的并购智慧。
什么是 Bernama?走进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
在马来西亚的媒体版图中,有一个名字几乎与“官方消息”划上等号:Bernama(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 它不仅是国内外媒体引用马来西亚新闻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对外信息传播的重要窗口。 Bernama 的由来 Bernama 是 “Pertubuhan Berita Nasional Malaysia”(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组织)的简称,成立于 1967 年,是根据国会法令设立的法定机构(Statutory Body)。 其宗旨是为国内外媒体提供准确、客观、权威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成为国家公共传播体系的一部分。 它的英文名称为 Malaysian National News Agency,总部设于吉隆坡 Jalan Tun  Razak,拥有多语种新闻团队,包括马来文、英文、中文和淡米尔文服务,以符合马来西亚的多元语境。 主要职能 Bernama 的核心使命是采集、整理与分发新闻。但它的功能早已超越传统“通讯社” 的定义,涵盖以下几大领域: 新闻采编服务 向全国报章、电台、电视台及线上媒体提供即时新闻稿与图片。Bernama 的稿件被 广泛引用于《星报》《新海峡时报》《星洲日报》等主要媒体。 广播与电视业务 Bernama TV:24 小时新闻频道,播报本地与国际新闻。   Bernama Radio:专注时事与财经新闻的广播电台。 国际新闻合作 Bernama 与世界多家通讯社合作,包括路透社、新华社、越通社、亚通社 (Antara)等,进行资讯共享与人员交流。 资料与档案中心 拥有庞大的新闻资料库,供政府部门、学术界与企业研究使用,是研究马来西亚政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为什么 Bernama 重要? 在国际舆论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Bernama 的角色显得尤为关键:  它是“马来西亚官方声音”的主要出口。 当国际社会对马来西亚的政策、选举、外交立场产生疑问时,Bernama 的报道往往被视为“最接近官方立场”的参考来源。  它是新闻生态的“信任中枢”。 在假新闻与社交媒体资讯混乱的当下,Bernama 以事实为本、遵守新闻伦理,被视为国内最具公信力的媒体机构之一。  它是国家品牌传播的平台。 无论是推广“Malaysia Truly Asia”旅游品牌,还是报道投资与外交活动,Bernama 都扮演着“国家形象传播者”的角色。 在数码时代的转型 随着新闻消费模式转向网络与社交媒体,Bernama 也在积极数字化转型:    推出 Bernama.com 新闻网站与移动应用 强化多媒体内容,包括视频短片与数据新闻 在 X(前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 与 TikTok 上运营官方账 号,以更贴近年轻受众 这种转型使 Bernama 从一个“新闻提供者”进化为“资讯与内容整合者”,让国家资讯更具传播力与影响力。 国家的“信息中枢”   可以说,Bernama 是马来西亚新闻体系的“中枢神经”。它不仅连接着政府与公众, 也在区域与国际层面,为世界理解马来西亚提供了一个稳定、可信的窗口。 当你下次在媒体上看到 “Bernama reported that…” 时,你就会知道那是一条来自国家最核心新闻源的讯息。
马来西亚提出“双供应链”战略应对美中分歧:企业需提前布局“规则双适应”能力
马来西亚贸易与工业部(MITI)部长近日表示,随着全球贸易环境因美中地缘政治分 化而日趋复杂,马来西亚企业可能必须“建立两套供应链体系”,一套符合美国标准与 监管要求,另一套则贴合中国与区域伙伴的贸易规则。此言论引起国内外业界广泛关 注。 这项被外界称为“双供应链战略(Dual Supply Chain Strategy)”的理念,反映出中 小经济体在美中博弈之间所采取的“务实平衡路线”。部长指出:“在一个规则分裂的 世界里,我们无法强迫全球重新整合,只能让自己足够灵活。” 全球背景:供应链分裂已成新常态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在高科技、芯片、数据安全及关税政策上的对抗不断升级。 从出口管制到技术禁令,再到供应链“去风险化(de-risking)”政策,企业被迫重新 评估跨境生产、采购与投资布局。 在此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出现“双轨运行(dual-track globalization)”的趋势:  美国主导体系:强调安全与合规,要求透明供应链、限制与特定中国企 业合作;  中国主导体系:强调成本与效率,聚焦亚洲区域内的供应链整合 (RCEP、ASEAN+1 模式)。 马来西亚作为东盟制造与出口中心之一,夹在两大经济体之间,必须在“保持开放”与 “规避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政府立场:灵活不是摇摆,而是生存策略 MITI 表示,这并非要求企业“选边站”,而是协助企业同时具备两种规则下的操作能力。 政策将重点放在三个方向: 政策协调与通关便利化 政府将简化海关认证程序,让企业更快取得不同市场所需的出口许可。 合规标准双认证机制 政府考虑推动“双重合规认证体系”,帮助企业获得美国与中国两边的标准认可(如安 全标准、原产地规则、数据合规等)。 企业能力建设与资金支持 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机构(SME Corp)与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推出专 项基金,协助企业进行合规培训、系统升级与供应链数码化改造。 部长强调:“企业若能灵活适应两种体系,不仅能降低风险,也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 中抢占先机。” 企业应如何准备?从“单一依赖”转向“多极应对”   我认为,这一趋势对马来西亚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企业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战略上:多市场思维,减少单一依赖 重新审视客户与原料来源结构,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政策体系。 运营上:建立“可切换”供应体系 通过供应商多元化、生产基地分散化,以及信息系统分层设计,实现“哪边政策变 动,哪边系统切换”。 合规上:强化内部治理与数据安全 尤其是涉及电子、电气、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应建立跨体系的法规追踪与合 规管理机制。 分析观点:分裂时代的竞争力在于适应力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马来西亚的“双供应链战略”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 全球化并未结束,只是进入了“多版本时代”。 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谁站在哪一边,而在于谁能快速理解、适应并切换规则。 在这个新的贸易格局中,灵活与中立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战略资本。 对企业而言,“双合规、双供应链”不是负担,而是生存必修课。 美中分歧的加剧,是挑战,更是让马来西亚企业重新定位的机会。 面对一个规则碎片化的世界,能在两套体系中自由穿梭的企业,将是新全球化时代的 赢家。
马来西亚发布“绿色钢铁路线图”:迈向2050全绿色产业时代,企业应提前布局转型
马来西亚政府近日正式发布《绿色钢铁产业路线图(Green Steel Roadmap 2025–2050)》,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全国钢铁行业全面转型为“低碳、可持续、具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这项计划被视为马来西亚实现碳中和目标(Net Zero 2050)的关键一环。 政策重点:三大方向推动绿色转型 根据路线图,政府将从三大方向推动产业转型: 建立碳定价与碳信用机制 政府计划分阶段引入碳定价制度,并开放钢铁行业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未来,碳排放量高的企业需承担额外成本,而低碳生产企业则可通过碳信用获益。 许可与标准制度改革 所有新建或扩建的钢铁厂必须符合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包括能源效率、废气排放与循环利用比率。政府也将简化绿色技术认证流程,加快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设备的步伐。 绿色融资与税收优惠 为协助业界转型,政府将推出绿色贷款(Green Financing Scheme)与投资抵税(Investment Tax Allowance),鼓励企业在节能设备、氢能炼钢、废料再利用等领域投入研发。 背景:全球减碳压力倒逼转型 钢铁行业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工业能源消耗者,占全国总排放量约 7%–8%。 随着国际市场加速推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与绿色供应链认证,未达标的企业未来可能面临出口壁垒和关税惩罚。 政府表示,这份路线图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经济竞争力议题”。 “全球市场已经在重新定义竞争标准。未来的订单,不仅看价格与产能,更看碳足迹。绿色转型,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条件。” 投资、贸易与工业部(MITI)副部长在发布会上指出。 企业应做好的准备:从“合规”到“先行” 面对即将到来的政策变化与市场转向,业内专家提醒企业应从三大维度着手准备: 审视自身碳排放与能源结构 先进行内部“碳盘查”(carbon audit),了解自身生产流程中最大的碳源与能耗点,作为未来改造基础。 提前布局绿色技术与合作 可与能源公司、再生材料供应商或研发机构合作,探索氢基炼钢、电弧炉(EAF)技术、废钢循环利用等方案。 善用政策与金融资源 主动对接绿色融资渠道,如国家绿色科技公司(MGTC)与各银行的绿色信贷计划,降低转型资金压力。 绿色竞争力将决定未来市场地位 分析指出,未来十年内,绿色标准将成为钢铁出口订单的重要门槛。 在区域层面,新加坡与泰国也纷纷启动类似政策,马来西亚若能及早布局,不仅能守住现有市场,也有望成为区域绿色钢铁供应基地。 绿色转型不是额外成本,而是一种长期红利。马来西亚钢铁业正站在转折点上——企业若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新”,2050年的绿色产业版图上,将写着马来西亚的名字。
马来西亚2025年经济增长维持正轨,但出口压力渐增:央行提醒企业谨慎规划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Bank Negara Malaysia,简称BNM)最新经济展望报告指出, 马来西亚2025年经济增长预计将维持在 4.0% 至 4.8% 区间,主要得益于内需稳 健、就业市场复苏与投资活动持续增加。  然而,报告同时警告,出口增长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出现放缓,原因包括全球贸易 环境趋紧、主要经济体需求减弱及区域竞争加剧。  经济增长维持稳定,内需成关键支撑  BNM表示,私人消费仍将是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超过六成。就业与工资水平持续改善,加上政府推动现金援助与中小企业 融资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巩固国内需求。  “家庭消费和服务业活动的韧性,帮助马来西亚经济在全球不确定环境中保持稳定增 长。”—— 国家银行经济研究部门主管在报告中指出。  制造业与建筑业也预期在基础设施项目与住宅市场复苏的带动下保持正增长,尤其是柔新经济特区(JSSEZ)和国家数码经济蓝图(MyDIGITAL)的持续推进,为国内 投资注入动力。  出口增长趋缓,全球环境成主要挑战  不过,出口相关行业面临的外部压力不容忽视。BNM预计,电子与电气(E&E)产 品出口在上半年仍可维持温和增长,但下半年可能因全球科技周期放缓及贸易政策不 确定性而趋于平稳。  OECD与IMF近期也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显示外部需求疲软已成为区域经济的 共同风险。此外,美国与中国间的贸易摩擦、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与供 应链重组,都可能影响马来西亚出口企业的订单与成本结构。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出口表现将难以维持过去两年的复苏节奏,企业必须更 具应变力。”—— BNM报告补充。  政府与企业需双管齐下:稳内需、拓外市  政府经济策划单位(EPU)指出,未来一年政策重点将放在强化国内投资生态、推动 产业升级及区域多元化出口。  马来西亚已与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展开供应链合作洽谈,并加速与中东及南亚市 场的贸易拓展。  我建议,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提前布局: 优化出口结构  聚焦高附加值与绿色制造领域,例如可再生能源设备、医药与半导体材料。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除传统欧美市场外,东盟、中东、南亚及非洲将成为未来增长重点。  强化数字化与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供应链数码化、智能制造与外汇管理,降低国际波动风险。  稳定增长背后的“防御性经济”   经济学者指出,马来西亚正进入一个“防御性增长阶段(defensive growth  phase)”,经济虽维持正轨,但增长更多依靠内需与结构转型,而非外部出口。  未来的经济竞争力,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快速适应全球规则变化,并从传统制造向知 识、科技与绿色经济转型。  “2025年的挑战不是增长率,而是增长质量。”—— 亚洲开发银行(ADB)顾问在接 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总体而言,马来西亚经济仍在稳健轨道上前行,但外部压力已敲响警钟。  对政府而言,如何平衡财政纪律与刺激政策;对企业而言,如何在动荡中保持灵活与创新,这将决定马来西亚能否在2025年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
https://unpkg.com/jscroll@2.4.1/dist/jquery.jscroll.min.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