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企业传承,大部分的家族企业都会优先考虑由子女或家族成员来接手,然而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不同的挑战,比如说下一代不愿意接手,即使顺利传承了,二代、三代也可能会遇上经验不足、守业的问题,又或者公司老臣子不愿意配合,甚至是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根据趋势而做出调整 。
想不想知道马六甲企业一代陈天利(Jaya Mata创办人)、企业二代王天锐(王必成(马六甲)有限公司)、企业三代雷大勇(佳必多祖传海鲜小吃)在各自的企业传承中面对了什么样的挑战?他们在经营家族企业的过程中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承先企后》企业论坛第二篇,马上带你了解。
谈传承挑战
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否有曾经失误的地方?万一出错了,该如何应对?
陈天利:无论是经营或传承,有时候错误是避免不了的,这时应该抱着敢做、敢问、愿意改变的心态,就会吸引贵人前来帮助;简而言之,就是多听、多问、多做。
王天锐:接手公司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在一次的交易中,我据实报上底价。换句话说,我打开了自己的底牌,顾客知道底价之后,无论我如何开价他都不接受,因为在他看来我是在牟利,当下我很生气,气客户、气自己,或许气自己的疏忽更多一些。到最后我决定不卖,虽然是很小的事,但对我打击很大,让我一直无法释怀。
后来,我终于放下情绪,并在运营中换了应对方式。毕竟,做生意要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会坦白告诉顾客在日常运营中会有必须要承担的费用,因此会在考量这些费用的前提下,报上合理的价格,听我这么解释,顾客反而可以接受,也让交易过程更顺利。
雷大勇:当初开放加盟,或许因为经验不足而未能达到理想中的结果,现在回看,在设计系统和筛选加盟商这方面需要做得更精准、更到位,这是当初没能拿捏好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在企业运营上难免会有出错的决策,最重要的是在事情发生后要进行检讨和做出改变,并做得更好。
谈改变
陈天利:根据统计,在日本,超过1000年的长寿企业超过20家,超过百年的企业则有数百家之多。这些企业为何能够长青?除了日本企业一直奉行的工匠精神,永续经营的理念也是造就如此多长寿企业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永续经营的过程中,跟随趋势做出改变也是不可或缺的。以Jaya Mata为例,从创立至今,我们也跟随市场趋势不断推陈出新,做出改变,比如说更换公司名字、注册品牌商标、拓展产品系列等等。
王天锐:接手家族生意后,我根据公司情况做出了一些改变。原有的罗里和叉车(forklift)已属“高龄“,维修费昂贵,因此我采购了一批新车,在节省维修费的同时,也提高运营效力。此外,我也为公司换上新标志,提升品牌识别度。
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开拓新商机,比如说回收具有再售价值的二手货,经过筛选分类后再依据条件转手出售。
雷大勇:接手初期,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边做边学;后来慢慢上手了,就开始在采购食材和餐单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现在,如果你来到Longkang Siham,我们的点餐单子就放在桌上,方便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点餐。为了不让顾客感觉食物一成不变,我们也会定期更新餐单,增加新鲜感。
此外,我们也会注册新的商标,希望在未来把佳必多的食物带出马六甲,让其他地方的食客也可尝到我们独有的美食。

感谢嘉宾们的分享。(左起)王冠京、王赫奇、陈天利、王天锐、雷大勇、YB谢守钦、江建勇。
谈老臣子
作为企业二代、三代,接手生意后难免会遇上一些在公司里“老树盘根“的老臣子,总是挑战着年轻接班人的新作风,这时可以如何应对?
王天锐:老臣子是公司的资深员工,可能在想法和处事方式上有根深蒂固的一套,一时间要他们做出改变并不容易,我个人认为,与其改变他们,不如试着安排让他们配合公司,达到公司要求,注重结果,过程是次要。
谈竞争对手
雷大勇:在企业界,总会遇上竞争对手,在我的行业也不例外,我认为最重要是把自己的心态摆正,把定位清楚做好,并坚持做正确的事,抱着播种的心态来做,不要期待马上看到显著的效果,企业早晚会茁壮成长。
谈守业与感恩
雷大勇:作为企业第三代,我个人是怀着感恩的心,毕竟资源和顾客都是上代奋斗累计下来的,到了我这一代,奋斗可说是少了很多,因此我很感恩上一代为我们铺路。
陈天利:大勇说得对,建立品牌必须要有感恩文化,与其把财产留给孩子,不如把品牌留给他们。
创业难,二代、三代守业更难,作为企业一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并跟随趋势注入新元素,提升品牌价值;这么一来,万一实在无法传承,也可将公司售卖给有兴趣的投资者。对我来说,只要公司有价值,总会吸引有潜质的购买者。
总结
家族企业传承交棒,难题无法免,但也非不可解,除了像陈总所说,必须把品牌做好,让下一代看见希望,适时做出改变;企业也可借鉴一些成功传承的例子,在培养和选择合适接班人的同时,也鼓励“创业式”传承,让下一代在守护己有资源的同时,也发挥本身的能力,获取新资源,创新创业活力的契机,乃至进行企业转型以达到永续发展。
推荐阅读:《承先企后 ● 企业论坛》第一篇:谈企业起源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