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 18 日讯)多名学者与经济观察人士指出,大马若要在东盟区域激烈的外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打造具备全球吸引力的“超经济特区”,以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
他们指出,当前区域国家纷纷以经济特区为吸引外来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工具,包括印尼大力发展新首都努山塔拉,越南则在北宁与海防打造电子与半导体园区,新加坡更是长期依靠裕廊工业区和数字金融枢纽吸引跨国企业。相比之下,大马虽有柔新经济特区与槟城工业区等基础,但在规模、执行力与政策确定性上仍存在不足。
厦门大学大马分校高级讲师陈康斯博士受访时表示,所谓“超经济特区”并非仅仅提供税收减免或土地优惠,而是一个集成产业链、政策创新、绿色能源与跨境合作的综合平台。她认为,大马若能突破单一区域开发的思维,采取跨州联动与分层布局,才能在未来十年确保竞争力。
她以中国为例指出,中国 1988 年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2013 年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均成功推动了产业升级与外资流入。这些园区不仅试点行政审批改革,更在知识产权保护、关务简化和数字贸易监管上率先突破,成为吸引高附加值投资的关键。
“马来西亚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在现有特区基础上引入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例如在槟城与居林设立半导体自贸区,配合研发投入与高端制造激励;在东海岸则打造再生能源走廊,把天然资源与绿色氢能结合,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
她也提醒,若政策缺乏连续性或出现频繁的“U 转”,将严重影响投资者信心。因此政府需建立可预见的政策框架,并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定期评估,避免特区成为“纸上计划”。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 年大马外来直接投资净流入约 155 亿 9000 万美元,虽创新高,但仍落后于印尼(241 亿 3000 万美元)与越南(201 亿 7000 万美元),仅排名东盟第四。学者认为,这一差距正说明大马在吸引外资方面,迫切需要更有力的制度与战略创新。
他们强调,若能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落实“超经济特区”,大马不仅能吸引先进制造与半导体投资,也能在区域绿色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外资眼中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